top of page

第2部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 lingshengdesign
  • Sep 20, 2016
  • 8 min read

佛告舍利弗:“菩萨当知色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痛、想、行、识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眼、耳、鼻、舌、身、意与空合,当知色、声、香、味、细滑、识法与空合,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法性识亦尔,是为应;当知苦集尽道四谛之法亦与空合,当知十二因缘——何等十二?一者、痴,二者、所作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触,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缘亦与空合,当知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亦与空合,当知本性亦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佛言:“菩萨行六波罗蜜者,不有念五阴、六情,不有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不有念十八性,不有念三十七品,不有念六波罗蜜,不有念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不共,不有念声闻、辟支佛道,不有念佛道,不有念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舍利弗,菩萨行六波罗蜜,于功德中展转增益,用是故无能伏者。——《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不当于中住。何以故?六波罗蜜空故。住则非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离空,空亦不离六波罗蜜。是故,世尊,菩萨不当于六波罗蜜中住。——《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三

佛告须菩提:“俗善法者,谓孝顺父母,供养沙门道人,养育长老,施诸福事,约身守节,精勤念善,意崇方便修行十善,有俗内想、腐败想、青瘀想、血想、食不消想、乱想、骨想、半燋想、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想、佛想、法想、比丘僧想、戒想、施想、天想、精勤想、安般想、身想、死想。须菩提,是谓世间善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世俗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善、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是谓世俗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世俗恶法?杀、盗、淫、怒、恶口、妄言、绮语、嫉妒、邪见,是为世俗恶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记法?若善法若不善法,是为记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未记法?未有身口意,未有四大,未有五阴、十八性、十二衰,是为未记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世俗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善、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是谓世俗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道法?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三根、三三昧、解脱摄意、八解脱门、九次第禅、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是为道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漏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二因缘、四禅、四无形禅,是为漏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无漏法?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为无漏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有为法?欲界、形界、无形界、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是为有为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何等为无为法?无为法者,不生亦不灭,不终亦不始,常住而不改,淫怒痴尽,如无有异法性及真际,是谓无为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亦复教他人令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又,须菩提,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著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著不坏,是为最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有为空?从不著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著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不可得源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源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著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著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无空?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有无空?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复次,须菩提,有以有为空,无以无为空,异以异为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有?有者谓五阴性,性以性为空,是为有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无?以无为空无所成,无所成为空,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见可作。——《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余事空?有佛无佛,法性、法寂、如及尔真际住如故,以是异空是为余事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苦慧?不生苦是为苦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习慧?习灭已断是为习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尽慧?灭诸苦事是为尽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道慧?贤圣八品道是为道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消慧?贪、淫、瞋恚、愚痴尽是为消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不起慧?不受生死处是为不起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法慧?晓断五阴是为法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明慧?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无常,是为明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所起种种悉知,是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何等为真慧?所谓如来萨云若智是为真慧,亦无所倚。——《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始从第一地住当行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先当净于三垢亦无所倚;二者、所作施与不自为身所念无倚,为一切众生净于四等心亦不有众生;三者、为布施不有所与不有受者;四者、当与善知识从事亦不贡高;五者、欲得为法不有一切法;六者、欲为出家不有爱欲;七者、欲为佛身不有相好;八者、欲为分流法教终不坏法;九者、常欲灭于虏扈自用不有法财;十者、欲为谛说不有言教故。须菩提,是治地菩萨当为是十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二地中常当念八法亦当成之。何等为八?一者、当净其戒;二者、常念报恩;三者、住于忍辱;四者、得欢喜意;五者、不舍一切;六者、大慈为始;七者、恭于师尊敬事笃信;八者、于诸波罗蜜如奉世尊常欲崇习。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二地中当具足是八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三地中当住于五法。何等为五?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不入字法分布法施亦不贡高;三者、净佛国土;四者、施于善本而不贡高;五者、住于羞耻惭愧之地。须菩提,是为菩萨于三地中住于五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须菩提,菩萨于四地中当不舍奉行十事法:一者、不舍宴坐;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舍沙门十二法行;五者、不舍于戒;六者、见欲污秽;七者、于起意如泥洹;八者、不惜身所有;九者、无有懈慢;十者、不慕所有。须菩提,是为菩萨于四地中当奉行十事而不舍离。——《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须菩提,菩萨于五地中当离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当远离家业;二者、当远离比丘尼;三者、善于功德远离嫉妒;四者、远离世会;五者、远离忿诤;六者、远离斗讼;七者、远离高住;八者、远离蔑人。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八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须菩提,菩萨于六住地当具足六法。何等为六?所谓六波罗蜜。复有六事所不应为。何等为六?一者、不为声闻意;二者、不为辟支佛意;三者、不为小意;四者、见有所索者远离有厌足意;五者、所有好物施与之后远离悔意;六者、远离吾我想。须菩提,是为菩萨于六住中当具足六事,远离六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须菩提,菩萨于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当为。何等二十?有吾我,有众生,有寿,有命想,有断,有常,有念想,有种想,入阴,入性,入衰,欲生三界,不入依佛见,不入依法见,不入依僧见,不入依戒,不入空,不入无相,不入无愿,不入道。是为二十事所不当为。当复具足二十事。何等为二十?觉空,无相,证不愿慧,净身口意,慈哀一切众生,亦不念有众生,等视诸法,虽尔无所入,欲为导御,亦不贡高,无所生忍,一道教化,断诸分别,转于想,转于见,转于灭垢见,慧地自调,意慧无所碍,不染于欲事。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七住行地当具足是二十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当复于八住地具足四法。何等为四?以神通为游观入于众生之意;到诸佛国观其奇特;当自庄严其佛国土;往见礼敬供养诸佛如其实观佛身。当具足是四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八住地当复具足四法。何等四法?以智具足诸根;净佛国土;常坐如幻三昧知其众生本所作功德;所应得者各随其所而成就之。须菩提,菩萨于八住地具足四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九住地当具足十二法。何等为十二?持无限处广大之愿随所应各授其证;天、龙、阅叉、揵陀罗悉皆具足;知其音声以辩才教授所因;胞胎成就;居家成就;父母成就;种姓成就;宗亲成就;得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诸善功德成就。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九住地当成就十二法。——《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品,行十八法,过灭净地、种性地、八地、见地、薄地、灭淫怒痴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过是九地便住佛地。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住之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三拔致。”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五阴无有常无能坏者。何以故?无常无所有消尽,是故诸法无常无能坏者。乃至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已记法、未记法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无常无所有消尽,以是故诸法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诸法亦不聚亦不散。——《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七


コメント


愿以此功德  ·  上报四重恩  ·  下济三塗苦  ·  同归极乐国

友情链接      东华禅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