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1080部 菩萨善戒经

  • lingshengdesign
  • Nov 7, 2016
  • 2 min read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云何名为菩提之行。菩萨若于此彼之处若学若教。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戒闻思惟是名菩提行。——《菩萨善戒经》卷一

菩萨摩诃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何等为七。一者内义。二者外义。三者真实义。四者不可思议义。五者调众生义。六者自熟佛法义。七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七。——《菩萨善戒经》卷一

云何内义。内义有十。何等为十。一者真实义。二者为他义。三者调伏义。四者安隐义。五者快乐义。六者因义。七者果义。八者现在义。九者他世义。十者毕竟义。菩萨摩诃萨为他事故。是名内义。——《菩萨善戒经》卷一

云何名快乐义。快乐义者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菩萨善戒经》卷一

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菩萨善戒经》卷一

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无漏有二种。一者学地。二者无学。有漏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菩萨善戒经》卷一

修集圣道断诸受故。道德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菩萨善戒经》卷一

因亦三种。果亦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菩萨善戒经》卷一

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庄严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菩萨善戒经》卷四

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菩萨布施有九种。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为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静施。性施者。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内发善心身口意业。善于财物中心无贪着。是名为施。——《菩萨善戒经》卷四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戒。戒者有九种。一者自性戒。二者一切戒。三者难戒。四者一切自戒。五者善人戒。六者一切行戒。七者除戒。八者自利利他戒。九者寂静戒。——《菩萨善戒经》卷四

心清净者有十五种。一者无上净。二者如法净。三者波罗蜜净。四者真实义净。五者不可思议净。六者安隐净。七者乐净。八者不放净。九者坚固净。十者不诳净。十一者不净净。十二者净净。十三者善净。十四者调伏净。十五者性净。——《菩萨善戒经》卷八


Comments


愿以此功德  ·  上报四重恩  ·  下济三塗苦  ·  同归极乐国

友情链接      东华禅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