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部 大智度论
- lingshengdesign
- Nov 8, 2016
- 8 min read
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生,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大智度论》卷二
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大智度论》卷二
问曰:云何正遍知?答曰:“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灭如灭相,知道如道相。” ——《大智度论》卷二
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大智度论》卷三
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无量人逐佛出家。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大智度论》卷三
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云何名实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是中实声闻僧六千五百。菩萨僧二种:有羞僧、实僧;声闻一种,谓实僧。以是实僧故,余皆得名僧,以是故名僧。——《大智度论》卷三
欲界中诸欲遮禅定心,初禅中觉观心动,二禅中大喜动,三禅中大乐动,四禅中无动。——《大智度论》卷七
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虽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大智度论》卷十
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堕落、推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恼。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大智度论》卷十
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复有身四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大智度论》卷十
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者清净,受者亦净;四、施者不净,受者不净。——《大智度论》卷十
二法摄一切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相应、心不相应,业相应、业不相应(心法中除思余尽相应业即是思故除),近法、远法等。如是种种二法,摄一切法(现在及无为是为近法,未来、过去是名远法)。——《大智度论》卷十一
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大智度论》卷十九
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语、正业、正命;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正精进;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是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正住,是时名念处;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摄心安隐于缘中,故名如意足;软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大智度论》卷十九
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四大为内身,四大造色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自身及眼等诸根,是为内身,妻子财宝田宅所用之物,是为外身。——《大智度论》卷十九
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粗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大智度论》卷十九
二种苦:内苦、外苦。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二苦和合,是为内苦。外苦有二种: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是二种苦,名为外受。——《大智度论》卷十九
四大及造色,围虚空故名为身;是中内外入因缘和合生识种。身得是种和合,作种种事,言语、坐起、去来。于空六种和合中,强名为男,强名为女。——《大智度论》卷二十
虽神无有别,即身分别有男女之异。是身不得离身分,身分亦不得离身;如见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为身;足等身分异身,身即是男女相。——《大智度论》卷二十
身乐名乐,心乐名喜;五识相应乐名乐,意识相应乐名喜;五尘中生乐名乐,法尘中生乐名喜。——《大智度论》卷二十
欲界中五识相应乐,初禅中三识相应乐,三禅中一切乐,是名乐;欲界及初禅意识相应乐,二禅中一切乐,是名喜;粗乐名乐,细乐名喜;因时名乐,果时名喜。——《大智度论》卷二十
问曰:何以故三识所知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眼名为见,耳名为闻,意知名为识,鼻、舌、身识名为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复次,是三识但缘无记法;余三识或缘善,或缘不善,或缘无记。——《大智度论》卷四十
一切种智者,如人眼见近不见远,见外不见内,见粗不见细,见东不见西,见此不见彼,见和合不见散,见生时不见灭时。肉眼见,天眼不见:眼根成就,未离欲凡夫人故无天眼。天眼见,慧眼不见:凡夫人得天眼神通故,无慧眼。慧眼见,法眼不见:未离欲声闻圣人,不知种种度众生道故,无法眼。法眼见,佛眼不见:菩萨得道种智,知种种度众生道;未成佛故无佛眼。——《大智度论》卷四十
复次,肉眼、天眼见,慧眼、法眼、佛眼不见: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故;无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眼根成就;声闻圣人不知种种度众生道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肉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初得无生忍,未受法性生身菩萨,得道种智;未成佛故无佛眼。天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离欲声闻圣人,得天眼神通;非菩萨故无道种智,无道种智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天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得菩萨神通,知种种度众生道;未成佛故无佛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菩萨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能观一切众生得道因缘,以种种道而度脱之;未成佛故无佛眼。——《大智度论》卷四十
复次,肉眼、天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眼根成就,声闻圣人得天眼神通;无道种智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天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法性生身菩萨,具六神通,以种种道度众生;未成佛故无佛眼。——《大智度论》卷四十
复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初得无生法忍菩萨,未舍肉身,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道种智具足;未成佛故无佛眼。——《大智度论》卷四十
佛告须菩提:“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相、常舍行。须菩提,是诸余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大智度论》卷五十二
忍辱有二种:一者、众生忍,二者、法忍。菩萨深入般若波罗蜜故,得诸法忍,能信受无量佛法,心无是非分别。如是相,名般若波罗蜜中生忍辱。——《大智度论》卷八十一
复有菩萨勤精进具足五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得诸法实相,灭三业:身无所作,口无所说,心无所念。如人梦中没在大海,动以手足求渡,觉已梦心即息,是名从般若波罗蜜中生第一精进。——《大智度论》卷八十一
佛告须菩提:“无所得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神通,无有差别。以众生著布施乃至神通故,分别说。” ——《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不得戒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进而行精进,不得禅而行禅,不得智慧而行智慧,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处而行四念处,乃至不得八圣道分而行八圣道分,不得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而行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得众生而成就众生,不得佛国土而净佛国土,不得诸佛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时,魔若魔天不能破坏。” ——《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所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修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不二相,持戒时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随形好亦不二相。” ——《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于诸法不见定实相。是菩萨见色不定、非实相,乃至见识不定、非实相;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若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亦不见集处。如是观时,不得色性乃至识性,亦不得有漏、无漏法性。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信解一切诸法无所有相;如是信解已,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于诸法无所著,若色、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是菩萨行无所有般若波罗蜜,能具足菩萨道,所谓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是菩萨住空净佛道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报得神通,以是法饶益众生:宜以布施摄,教令布施;宜以戒摄,教令持戒;宜以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摄,教修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宜以诸道法教者,教令得须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宜以佛道化者,教令得菩萨道,具足佛道。如是等,随其所应道地而教化之,各令得所。——《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须菩提,何等是菩萨出世间法?不共凡夫法同!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百陀罗尼门,是名出世间法。——《大智度论》卷八十八
须菩提,云何为四念处?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循身,观外身循身,观内外身循身观,勤精进,以一心智慧观身;观身集因缘,观身灭,观身集生灭:行是道无所依,于世间无所爱。受、心、法念处,亦如是。——《大智度论》卷八十八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