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部 发菩提心论
- lingshengdesign
- Nov 8, 2016
- 8 min read
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善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求菩提者应不放逸。——《发菩提心论》
复次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发菩提心论》
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行施。修行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是名菩萨初修施心。——《发菩提心论》
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以已所修无相大施。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布施获得转轮王位。摄受一切无量众生。乃至得佛无尽法藏。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发菩提心论》
施有三种。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发菩提心论》
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发菩提心论》
戒有三种。一者身。二者口。三者心。——《发菩提心论》
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忍辱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忍辱。修忍辱者。心常谦下一切众生。刚强憍慢舍而不行。见粗恶者起怜愍心。言常柔濡劝化修善。能分别说嗔恚和忍果报差别。是名菩萨初忍辱心。——《发菩提心论》
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大忍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忍辱获得端政。人所宗敬。乃至得佛上妙相好。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发菩提心论》
智者应当深修忍辱。生忍因缘有十事。一者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者不念种姓。三者破除憍慢。四者恶来不报。五者观无常想。六者修于慈悲。七者心不放逸。八者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者断除嗔恚。十者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发菩提心论》
云何菩萨修行精进。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精进。修精进者于一切时常勤修集清净梵行。舍离怠慢心不放逸。于诸艰难不饶益事。心常精勤终不退没。是名菩萨初精进心。——《发菩提心论》
修精进故。能得世间出世间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以己所修菩提正因。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精进。获得转胜清净妙果。超越诸地乃至速成正觉。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发菩提心论》
精进有二种。一者为求无上道故。二者广欲拔济众苦而起精进。菩萨成就十念。乃能发心勤行精进。——《发菩提心论》
云何十念。一者念佛无量功德。二者念法不思议解脱。三者念僧清净无染。四者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者念行大悲拔济众苦。六者念正定聚劝乐修善。七者念邪定聚拔令反本。八者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者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者念诸地狱备受烧煮。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我当修集。慈悲正定我当劝励。邪定众生三恶道苦我当拔济。如是思惟专念不乱。日夜勤修无有休废。是名能起正念精进。——《发菩提心论》
菩萨精进复有四事。所谓修行四正勤道。未生恶法遮令不起。已生恶法速令除断。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修满增广。菩萨如是修四正勤道而无休息。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能坏一切诸烦恼界。增长无上菩提正因。菩萨若能受于一切身心大苦。为欲安立诸众生故而不疲惓。是名精进。——《发菩提心论》
菩萨远离恶时谄曲邪精进已修正精进。所谓修信施戒忍定慧慈悲喜舍。欲作已作当作。至心常行精进无悔。于诸善法及拔济众苦。如救头然心不退没。是名精进。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拔济众苦救护正法。当应爱惜。不舍威仪常修善法。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是名菩萨修菩提道勤行精进。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忍于众苦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分别善恶。是故说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而得增长。若菩萨摩诃萨精进增上。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菩提心论》
菩萨发大庄严而起精进。复有四事。一者发大庄严。二者积集勇健。三者修诸善根。四者教化众生。云何菩萨发大庄严。于诸生死心能堪忍不计劫数。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阿僧祇劫。当成佛道心不疲倦。是名不懈庄严精进。菩萨积集勇健而起精进。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盛火。为见佛故为闻法故。为安止众生于善法故。要当从是火中而过。为调伏众生。心善安止于大悲中。是名勇健精进。菩萨修习善根而起精进。如所发起一切善根。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成就一切智故。是名修习善根精进。菩萨教化众生而起精进。众生之性不可称计。无量无边同虚空界。菩萨立誓我当度之无有遗余。为欲化度勤行精进。是名教化精进。取要言之。菩萨修助道功德助无上智慧。修集佛法而起精进。诸佛功德无量无边。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所行精进亦复如是无量无边。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无离欲心。拔众苦故。是则具足毗梨耶波罗蜜。——《发菩提心论》
云何菩萨修习禅定。禅定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禅定。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禅定。修禅定者。善摄其心。一切乱想不令妄干。行住坐卧系念在前。逆顺观察髑髅顶脊臂肘胸胁髋髀。胫踝安般数息。是名菩萨初修定心。——《发菩提心论》
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清净三昧离恶觉观。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禅定。获得八解乃至首楞严金刚三昧。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发菩提心论》
禅定由三法生。云何为三。一从闻慧。二从思慧。三从修慧。从是三法渐渐而生一切三昧。——《发菩提心论》
云何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复作是念。无碍解脱等诸佛法。要因多闻而得成就。作是念已。于一切求法时转加精勤。日夜常乐听法无有厌足。是名闻慧。——《发菩提心论》
云何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而诸众生忧悲苦恼憎爱所系。但为贪恚痴火所然。增长后世苦恼大聚。无有实性犹如幻化。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法即生厌离。转加精勤趣佛智慧。思惟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有大势力无能胜者。能至无畏安隐大城不复转还。能救无量苦恼众生。如是知见佛无量智。见有为法无量苦恼。志愿进求无上大乘。是名思慧。——《发菩提心论》
云何修慧。从初骨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修慧。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心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常念受乐入三禅。断苦断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行舍念净入四禅。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别异相故。知无边虚空。即入虚空无色定处。过一切虚空相。知无边识。即入无色识定处。过一切识相。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无色定处。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诸法行故而不乐着。求无上乘成最正觉是名修慧。菩萨从是闻思修慧。精勤摄心。则能成就通明三昧禅那波罗蜜。——《发菩提心论》
复次。菩萨修定。复有十法行。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等十。一者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者修定不味不着。舍离染心不求己乐故。三者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者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者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者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者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者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者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者修定能兴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发菩提心论》
云何菩萨修习智慧。智慧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智慧。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智慧。修智慧者。悉学一切世间之事。舍贪嗔痴建立慈心。怜愍饶益一切众生。常念拔济为作将导。能分别说正道邪道及善恶报。是名菩萨初智慧心。——《发菩提心论》
修智慧故远离无明。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菩提。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萨婆若智。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发菩提心论》
菩萨修行智慧。有二十心能渐建立。何谓二十。当发善欲亲近善友心。舍离憍慢不放逸心。随顺教诲乐听法心。闻法无厌善思惟心。行四梵行修正智心。观不净行生厌离心。观四真谛十六圣心。观十二因缘修明慧心。闻诸波罗蜜念欲修集心。观无常苦无我寂灭心。观空无相无愿无作心。观阴界入多过患心。降伏烦恼非伴侣心。护诸善法自伴侣心。抑制恶法令除断心。修习正法令增广心。虽修二乘常舍离心。闻菩萨藏乐奉行心。自利利他随顺增进诸善业心。持真实行求一切佛法心。——《发菩提心论》
菩萨修行智慧。复有十法善思惟心。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谓为十。思惟分别定慧根本。思惟不舍断常二边。思惟因缘生起诸法。思惟无众生我人寿命。思惟无三世去来住法。思惟无发行而不断因果。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思惟无相而度众生不废。思惟无愿而求菩提不离。思惟无作而现受身不舍。——《发菩提心论》
菩萨复有十二善入法门。何谓十二。善入空等三昧而不取证。善入诸禅三昧而不随禅生。善入诸通智而不证无漏法。善入内观法而不证决定。善入观一切众生空寂而不舍大慈。善入观一切众生无我而不舍大悲。善入生诸恶趣而非业故生。善入离欲而不证离欲法。善入舍所欲乐而不舍法乐。善入舍一切戏论诸觉而不舍方便诸观。善入思量有为法多过患而不舍有为。善入无为法清净远离而不住无为。菩萨能修一切善入法门。即能善解三世空无所有。若作是观。观三世空智慧力故。若于三世诸佛所种无量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观三世方便。——《发菩提心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