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542部 别译杂阿含经

  • lingshengdesign
  • Nov 1, 2016
  • 6 min read

佛告诸比丘。夫能增长三非法者。身坏命终。必堕地狱。云何名为三种非法。所谓增长悭贪愚痴嗔恚。今此比丘犯三非法。比丘当知。堕于地狱。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生不善心成就贪嗔痴,此身自作恶还复害于己,如芭蕉生实自害于其身,若无贪嗔痴是名为智慧,不害于己身是名胜丈夫,是以应除断贪嗔痴大患,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于闲静处。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爱。三不可追念。何谓可憎。所谓老也。何谓不可爱。所谓病也。何谓不可追念。所谓死也。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从坐起。往诣佛所。顶礼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爱。三者不可追念。何谓可憎。所谓老也。何谓不可爱。所谓病也。何谓不可追念。所谓死也。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三种法。实如王言。佛言大王。世间若无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说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为众说法。尔时世尊。——《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佛告摩纳。有四法。使在家人。得现世报。获利益乐。何谓为四。一能精勤。二能守护诸根。三得善知识。四正理养命。——《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云何精勤。随所作业。家计资生。或为王臣。或为农夫。或复治生。或复牧人。随其所作。不惮劬劳。寒暑风雨。饥渴饱满。蚊虻蝇蜂。虽有勤苦。不舍作业。为成业故。终不休废。是名精勤。——《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云何名为守护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财。设有方计。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怨憎之处悉不得侵。不生恶子。是名守护。——《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云何名为近于善友。若族姓子。近于善友。而此善友资性贤良。终不奸盗。亦不放逸饮酒醉乱。吐出实言。不为欺诳。与如此人。共为亲友。未生忧恼能令不生。已生忧恼能使灭除。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是名善友。——《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云何名为正理养命若族姓子。知其财物。量其多少。节其财用。入多于出。莫苟轻用。譬如有人食优昙果初食之时。树上甚多。既食之已醉眠七日。既醒悟已。方觉失果。宜处以理。奢俭得中。若有钱财。不能衣食。不能惠施。极自俭用。众人咸言。如此之人死如狗死。宜自筹量。不奢不俭。是名正理养命。——《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摩纳复白佛言。修何等法。令在家人现受其利。后世得福。佛告摩纳。有四种法。能获福报。何谓为四。所谓信戒及施闻慧。云何名戒。能行不杀。乃至不饮酒。云何名施。施沙门婆罗门。师长父母。贫穷之者。乞与衣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种种所须。尽能惠与。名之为施。云何闻慧。如实知苦。知苦谛。如实知习。知习谛。如实知道。知道谛。如实知灭。知灭谛。是名闻慧具足。——《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说离苦。——《别译杂阿含经》卷六

佛告摩诃男。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未得无学。意恒进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体羸瘦。欲食美膳。为自乐故。诸比丘等。亦复如是。为涅槃故。修于六念。——《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何等为六。一者念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于尔时。无有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义。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猗乐。以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亲族。于此二人。无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二者念法。所谓法者。即是如来所有功德。十力无畏。必趣涅槃应当至心观察是法。智者自知。圣弟子者。应修念法。尔时离于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以直心故。得义得法。以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猗乐。得猗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爱嗔。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法观。趣向涅槃。是名念法。——《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三者念僧。所谓僧者。如来弟子。得无漏法。能为世间。作良福田。何等名为良福田耶。有向须陀洹。有得须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罗汉。有得阿罗汉。是则名为良祐福田。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合掌恭敬其人以念僧故。得法得义。得亲近僧。心生欢喜。生欢喜故。乃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僧观。趣向涅槃。是名念僧。——《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云何念戒。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念如是等诸禁戒时。即得离于贪欲嗔恚愚痴邪见。离诸恶故。得法得义。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心喜故。乃得快乐。心得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清净质直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戒想。是名念戒。——《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云何念施。念己所施护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犹如大祠。分己财物。舍与他人。若能如是修施心者。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施。无有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应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身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心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施想。是名念施。——《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云何念天。所谓四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诸天等。若当信心因缘力故。生彼天者。我亦有信戒施闻慧。亦复如是。以此功德。生天上者。我亦具有如是功德当生彼天。念如斯天。以念天故。离于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天。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心得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天想。是名念天。——《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

佛告犊子比丘。若欲离欲恶不善者。有觉有观。入于初禅。如是比丘。应修二法。定及智慧。乃至四禅。慈悲喜舍。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八

犊子。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悉皆应学如是二法。欲学身通。欲知他心智。欲知宿命。欲得天眼耳。欲得漏尽智。应修二法。增广二法。知种种界。通达诸界。知无数界。——《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八

佛告之曰。如是如是。我昔求道初成正觉。已证知竟。取要言之。一切世间不过三谛。吾当分别。何等为三。所谓一切不杀。此语是实。非虚妄说。此事若实。应勤精进。于诸众生。恒生慈心。此是婆罗门初谛。我知是已广为人说。复次婆罗门。一切苦集是生灭法。如斯之言。真实不虚。此事若实。应勤精进。于其中间常宜修心作生灭相。应如是住。是名婆罗门第二谛。我以知此生灭相故。成等正觉。常为众生。说如是法。复次婆罗门第三谛者。离我我所。真实无我。若离如是三法相者。便能远离一切诸恶。此事若实。应勤精进。求离众恶。应如是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八

有八圣道。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能断贪欲嗔恚愚痴趣向涅槃。——《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九


Comments


愿以此功德  ·  上报四重恩  ·  下济三塗苦  ·  同归极乐国

友情链接      东华禅寺

bottom of page